(上海82年女博士擇偶標準曝光遭群嘲,網(wǎng)友:王思聰都配不上你)
每天耕耘最有趣、最實用的心理學
人們在結(jié)成群體的過程當中,往往會采取不同的形式與標準。
比如說在古代社會當中,為了對抗自然環(huán)境當中惡劣的條件,人們自愿形成了集體,部落和氏族漸漸產(chǎn)生;在人類文明產(chǎn)生的過程當中,國家成為了人們意志的集合體;而對于最為基本的人類結(jié)合方式而言,婚姻則是比較難以確定結(jié)合方式的。
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(qū)、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之下,人們也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擇偶觀念。
在中國古代社會當中,人們在擇偶時會兼看對方的人品、出身、物質(zhì)生活水平以及社會地位,這是由于當時在小農(nóng)社會之中,生活水平比較重要,同時儒家思想的影響較大,人們看重內(nèi)涵。
在新中國成立之后,二十一世紀之前,人們擇偶時則更加看重對方的道德品質(zhì),至于家庭條件、工作狀態(tài),只要家庭中等,工作穩(wěn)定就算是很不錯的了。
二十一世紀以來,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以及我國經(jīng)濟水平的發(fā)展,人們愈發(fā)重視配偶的外在條件,無論是家庭經(jīng)濟情況還是本人的學歷、外貌、身材,這些能夠一眼看到、可以量化的條件往往成為了人們擇偶時的重要標準。
相比之下,難以在短時間內(nèi)了解的道德、內(nèi)涵以及個人能力幾乎就不是太受到人們關(guān)注了。
2022年四月份,上海82年女博士的曝光的擇偶標準太“荒唐”遭群嘲,網(wǎng)友在看到之后紛紛表示:有些不切實際,王思聰都配不上你。
這位女士出生于1982年,由于年逾不惑還依然單身,所以在網(wǎng)絡(luò)上曬出了自己的擇偶標準。該標準看上去不算冗雜,共包括內(nèi)容十一條。
前兩條是對男方本人及家庭“出身”的要求:身份證必須是310開頭的上海本地人,并且男方父母不能做過“知青”,退休金之和多于一萬元。
這一條其實就能夠“排除”許多人了,因為對于男方父母的要求有些“嚴格”。
第三至六條是對于男方個人的要求,大致為:全日制“985”本科及以上的學歷、英俊的外貌(特別注明挺拔的鼻梁和整潔的牙齒等標準)、180cm以上的身高以及年收入不低于100萬人民幣的職業(yè)。
這幾條要求基本上就會篩選出當今社會當中比較“鳳毛麟角”的男性了。
第七、八條是對男方財產(chǎn)的要求,包括上海內(nèi)環(huán)三套以上三室以上且在2011年之后建成的商品房或獨棟別墅;代步車不得低于100萬元人民幣。這兩條要求再一加上,就表示不僅是要求男方十分出眾,還要“多金”。
最后幾條是個人情況的要求,包括年紀在40-42(出生于1980-1982)、會做家務(wù)以及未婚。
總的看下來,符合這些標準的男性可以說即便是存在,可能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庭,或者難以全部符合其要求。所以也有網(wǎng)友表示,即便是當今“富二代”當中比較出名的王思聰,都難以滿足這些條件。
之所以在當今社會之中,擇偶亂象頻頻存在,并且人們的婚姻意愿持續(xù)走低,其實與許多人無法認清擇偶心理(psychologyofspouseselection)的本質(zhì)有著比較大的聯(lián)系。
總的來看,擇偶心理會呈現(xiàn)出幾種不同的側(cè)重狀態(tài)。比如說偏重于外在的擇偶心理,就是當對方擁有出眾的長相、身材以及一些符合自己要求的特質(zhì)時,自己對于另一半的想象就會被完全滿足。
還有的人則比較有功利性,與其說是擇偶,倒不如說是將自己視為一種商品,尋找一個出價最高的投資人。
這種“投資”是廣義上的,極有可能是金錢,也有可能是工作機會、社會地位以及政治依靠等,其實算是一種變相將感情視為交易的心理,往往難以找到合適的另一半。
還有一些人在尋找另一半時,更加傾向于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契合,即便是對方外貌不出眾、經(jīng)濟水平一般、家庭條件也不突出,但是只要兩人在一起時能夠滿足彼此的精神需求,那么也能夠走得長遠。
總而言之,擇偶心理會呈現(xiàn)出一種多樣性,關(guān)鍵問題是了解自己的擇偶心理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另一半。
對于文中的這位女博士而言,她的要求似乎有些過于繁雜了:既包括經(jīng)濟層面上的不俗要求,也包括涉及到精神世界的高學歷,還有涉及到社會背景的家庭環(huán)境,當然還有涉及到外貌的諸多要求……這么多不同層面的要求,即便是滿足其中兩個,都已經(jīng)十分不易,更不必說十幾條加在一起,簡直無異于大海撈針。
所以假如這位女士真的想要找到另一半,那么就對于自己的擇偶心理多加思考,尋找最為合適的標準。
反思:個體閃光點與他者的價值
其實通過這位女士的擇偶標準,我們不妨看到一些現(xiàn)象:大部分人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,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自己身上與眾不同的地方。
比如這位女士就以自己的高學歷為“閃光點”,試圖尋找一位完美的配偶。但是她忽視的是,這些個體身上的“閃光點”應(yīng)該是對等的,無論是數(shù)量還是質(zhì)量,都應(yīng)該保持大致的相等才能夠達成一致。
試想一下,假如這位女士憑借自己的高學歷,真的找到一位同樣擁有高學歷,同時還出身名門、外貌英俊、收入不菲的男士,那么在之后兩人的婚姻生活之中,她又如何能夠確保這些不平等不會帶來兩人之間感情生活的嫌隙呢?
所以對于廣大網(wǎng)友而言,看到這則消息之后,無論是心生嘲笑之情還是陷入沉思,都考慮一下自己的生活:從社會交換論視角來看,在與其他人交往時出現(xiàn)的現(xiàn)象其實也是一樣的,假如個體總是過于強調(diào)自己的突出之處,刻意避開對方的閃光點,那么兩人之間的關(guān)系其實也是很難長久的。
-TheEnd-
作者|湯米
編輯|不下雨
第一心理主筆團|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
參考資料:Bruk,A.,Scholl,S.G.,&Bless,H.(2018).Beautifulmesseffect:Self–otherdifferencesinevaluationofshowingvulnerability.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,115(2),192-205
第一心理
掃描上面二維碼,微信咨詢
落戶咨詢熱線:13671738356
咨詢熱線
136717383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