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上海這個家庭農莊走高學歷路線,3個本科生,5個大專生,還在招人)
仇明惠最近通過朋友圈和自己所在的幾個群發(fā)布了一則招聘啟事,招聘的是銷售經(jīng)理,崗位要求三條:有事業(yè)心、吃苦耐勞;綜合素質好的中青年;學歷大專及以上。她告訴解放日報·上觀新聞記者,“我們這個小小的家庭農莊已經(jīng)有3個本科生、5個大專生了。管理團隊平均年齡35歲以下,有年輕人來做農業(yè),很不一樣?!?/p>
她是上海浦東新區(qū)航頭鎮(zhèn)牌樓村鶴豐農莊的“莊主”,75后,大專畢業(yè),以前做財務工作。2009年,仇明惠做實業(yè)的父親想回歸田園,機緣巧合在浦東航頭鎮(zhèn)開設了這個農莊,讓她負責,于是她轉型做了莊主。一晃10多年過去了,“不僅我越做農業(yè)越喜歡,而且發(fā)現(xiàn)農業(yè)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。這樣的農業(yè),越做越有勁!”
不一樣的田園情懷
“情懷”是農莊里多位年輕人不約而同向記者提到的一個詞。不過在具體闡述時,他們的“情懷”各有不同。
原先從沒接觸過農業(yè)的仇明惠,這些年風里來雨里去,學會了各種農活,雖然覺得很辛苦,可又很充實,有成就感:“今年疫情發(fā)生的時候,本地產蔬菜發(fā)揮了重要的市場保障作用,這讓我覺得很有價值?!?/p>
被稱為“南瓜哥哥”的柏圣南1989年出生,今年初才來到農莊,之前在無錫一家IT企業(yè)做產品經(jīng)理,專業(yè)背景是工商管理,“我是農村孩子,喜歡農村,現(xiàn)在能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里做農業(yè),很開心?!?/p>
黃夢、胡音佳、俞凌燕是3個80后“小姐姐”,都說選擇農莊是因為喜歡田園生活,但“喜歡”的原因有些差別:
黃夢一直對生態(tài)產業(yè)有興趣,之前與朋友合伙,在上海開了一家生態(tài)農產品門店。后來發(fā)現(xiàn)農莊有招聘,實地查看,一看就愛上了:“這比賣農產品更貼近田園。農莊不僅有種植,而且有農耕休閑體驗活動,能給城里人充分的田園生活?!?/p>
上海姑娘胡音佳同樣被田園生活吸引,她之前做行政工作,但覺得太拘束了,田園給了她更新鮮的空氣,“從我家來農場,坐公交車單程要1.5小時。但聽說農莊提供住宿后,我立刻決定加入?!彼矌Ц改竵磙r莊體驗,“他們也說好,很理解我的選擇?!?/p>
俞凌燕曾是某知名電商平臺的運營,來這里后做起了農耕體驗活動策劃,“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?!彼f,在農場的年收入可能還比不過當年電商平臺一季度的績效獎,每天從家里開車來農莊,單程就要40分鐘,“可是我喜歡,尤其是策劃親子類的農耕體驗很有成就感,能為孩子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。”她的二寶今年剛3歲,有時也會跟著她參與各種活動,“孩子開心,我更開心?!?/p>
新農民也是新職業(yè)
雖然都因為對農業(yè)有情懷而選擇做新農民,但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計劃。
柏圣南很有“孩子王”的樣子,來農莊不過半年,卻突擊學習了很多農業(yè)知識和一些基本的農活。遇到親子農耕體驗活動,“南瓜哥哥”對涉及的各種農作物知識如數(shù)家珍,勞作起來也有板有眼,孩子們都很喜歡他,還會向他提些要求。比如孩子們給自己種的莊稼地配了一塊姓名板,上面用油彩“簽名”,希望不要被雨沖刷了?!澳瞎细绺纭绷⒖檀饝骸拔医o你們買清漆,下午就漆上,保證下次來仍舊很鮮艷?!?/p>
在勞動和陪伴孩子的同時,柏圣南也在思考:“農莊不僅僅是生產種植基地,而且是一三產聯(lián)動發(fā)展的模板。如果按傳統(tǒng)的生產方式,農民只是種植,收入不高;但現(xiàn)在通過親子游、休閑游、農家餐等服務業(yè)配套,農業(yè)的附加值不就高了?要運行這樣一家農莊,不是和我學的工商管理一樣,涉及現(xiàn)代化企業(yè)運營嗎?”他覺得,來上海做農業(yè),不僅滿足了自己的情懷,而且有所收獲。
黃夢在農莊市場部工作,大大小小的對外事務對接都要管,記者幾乎找不到與她搭話的機會。剛問出一個問題,她的電話就響了;才說上兩句話,又有來農莊的客人和她打招呼……這個姑娘一直笑嘻嘻地,給記者看她的兩只手機,“兩只手機一個充電寶,都不夠用?!北绕鹨郧白錾鷳B(tài)農產品銷售,農莊要忙多了??牲S夢還是喜歡,“很多客人來了一次后,就變成了回頭客,會認可我們的產品、我們的服務,也等于認可我們的生活方式,多有成就感呀?!?/p>
她還覺得,在上海做農業(yè),還有很多有利條件。前不久,她參加了上海市農業(yè)廣播電視學校的“農業(yè)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培訓”和“上海農場主短視頻直播特訓營”,收獲頗多:“兩個培訓都是免費的,但教的東西很實用,又接地氣,又緊跟潮流。這讓我看到,農民是一種新職業(yè),我想做現(xiàn)代農莊的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?!?/p>
新活力帶來新氣象
作為70后的仇明惠在管理團隊里已經(jīng)算“老大姐”,特別喜歡那些80后的弟弟妹妹,“他們因為情懷來農莊,但又很接地氣。即使以前沒做過農活,可很愿意學習。更重要的是,他們帶來了新思路。”
在年輕人的群策群力下,農莊的變化大家都看得到:這個原先為了老父親養(yǎng)老的家庭農莊,已經(jīng)變成既有農作物生產,又有農事體驗的農業(yè)休閑基地。
農莊的運營也越來越像現(xiàn)代化的企業(yè),有了自己的、微店。服務方式也越來越多樣,從最簡單的農產品銷售,拓展為社群運營、社區(qū)團購、基地認養(yǎng)、農事體驗等多種形式。農莊里的農作物也不再隨便賣,以即將上市的桃子為例,團隊一起設計了“桃米樂”這個品牌,還定做了T恤,決定走品牌化發(fā)展路線。
“雖然現(xiàn)在能夠提供給他們的收入不高,但我相信,只要堅持下去,農莊運營一定能越來越規(guī)范,農莊員工的收入也會越來越高。”仇明惠說。
在8個高學歷員工中,還有仇明惠的表弟、85后甄濤。本科畢業(yè)的甄濤覺得做農業(yè)也挺好,“姐姐說農莊缺年輕人,叫我來,我就來了。農業(yè)不僅是種地,也有分工。比如在我們農莊,姐姐負責種植技術,我負責農莊的整體營銷。這和在企業(yè)工作不也一樣嗎?”
他給農莊添了一個咖啡吧,外面就能燒烤,里面有些年輕人喜歡的咖啡和酒水飲料,還配合一個簡單的多肉植物展銷溫室,“這是年輕人喜歡的嘛。沒客人的時候,我也會約上幾個朋友來這里坐坐,讓他們看看年輕人運營的農莊。”
最近,甄濤又做了個小程序,名字叫“魔都農云”,為的是“把彼此信得過的合作社、家庭農莊結合在一起,資源共享”。他說,以前合作社、家庭農莊都獨立運營,而每家合作社或家庭農莊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種類都有限,如果通過“云”結合在了一起,那么不同合作社和家庭農莊之間能互通有無,資源互補,“這樣,市民獲得的產品和服務更豐富,每家合作社和農莊的客流也能更多。”
欄目主編:劉錕文字編輯:任翀
題圖為仇明惠(綠衣者)與農莊的年輕人。
掃描上面二維碼,微信咨詢
落戶咨詢熱線:13671738356
咨詢熱線
13671738356